引言:兒童過敏性鼻炎,不容忽視的「小毛病」
在我國,兒童過敏性鼻炎的發病率正逐年上升,成為困擾無數家庭的常見病。它不僅僅表現為打噴嚏、流鼻涕、鼻塞、鼻癢等症狀,更可能影響孩子的睡眠質量、學習效率、情緒狀態,甚至誘發哮喘、鼻竇炎、中耳炎等並發症。面對這一長期且反復的挑戰,家長們往往感到束手無策,渴望獲得專業、權威的指導。在兒童過敏性疾病的診療領域,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許政敏教授憑借其深厚的學術造詣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贏得了廣泛的贊譽。他不僅是國內兒科過敏領域的領軍人物,更是眾多患兒家庭的希望所在。
本文將深度解析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許政敏 兒童過敏性鼻炎治療經驗,從家長和專業人士的雙重視角,系統闡述許教授在兒童過敏性鼻炎診斷、治療、管理以及預防方面的獨到見解和成功策略。我們將通過具體的案例和詳盡的分析,揭示許教授如何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完美結合,為患兒提供個性化、全周期的綜合管理方案,幫助孩子們擺脫鼻炎困擾,健康快樂地成長。
第一章:透視兒童過敏性鼻炎——許政敏教授的診斷哲學
過敏性鼻炎的診斷並非簡單地基於症狀,尤其是在兒童群體中,其表現可能與普通感冒或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許政敏教授強調,精準診斷是有效治療的前提。他認為,診斷兒童過敏性鼻炎,需要醫生具備「福爾摩斯」般的洞察力,從細微之處發現線索。
1.1 詳細的病史採集:抽絲剝繭探尋真相
許教授在門診中,總是耐心細致地詢問患兒及家屬的病史。這不僅僅是問診,更是一次深入的「偵查」過程。他會詳細了解:
- 症狀特點: 鼻癢、噴嚏、流涕、鼻塞的具體表現,是陣發性還是持續性?夜間是否加重?是否有揉眼睛、搓鼻子等習慣性動作?例如,一位來自江蘇的6歲患兒小明,家長描述他每天早上起床後連續打十幾個噴嚏,清水鼻涕止不住,白天鼻子堵得厲害,晚上睡覺鼾聲如雷。許教授會進一步詢問,這些症狀是否在特定季節出現,或者在接觸某些物質後加重。
- 發病規律: 症狀是季節性的(如春季花粉季、秋季蒿草季),還是常年性的(如塵蟎、黴菌)?是否有特定誘因(如接觸動物皮毛、灰塵、油漆味)?許教授會特別關注患兒家庭的居住環境,例如是否潮濕,是否有地毯,是否養寵物等。
- 家族史: 家族成員中是否有過敏性疾病史,如過敏性鼻炎、哮喘、濕疹等。這對於評估患兒的遺傳易感性至關重要。例如,如果患兒的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過敏史,那麼患兒患過敏性鼻炎的風險會顯著增加。
- 伴隨症狀: 是否伴有眼癢、咳嗽、喘息、皮膚瘙癢等其他過敏症狀?這有助於評估是否存在多器官過敏,例如過敏性鼻炎和哮喘常被稱為「同一氣道,同一疾病」。
- 治療史: 之前接受過哪些治療?效果如何?這有助於了解患兒對不同葯物的反應,以及是否存在依從性問題。
1.2 全面的體格檢查: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除了詳細的病史,許教授還會對患兒進行細致的體格檢查,特別是鼻腔、咽喉和肺部的檢查。
- 鼻腔檢查: 通過鼻內窺鏡或前鼻鏡觀察鼻腔黏膜的顏色(蒼白、水腫)、鼻甲大小、有無分泌物(清水樣或黏膿性)、鼻中隔有無偏曲。過敏性鼻炎患兒的鼻腔黏膜常呈蒼白、水腫,分泌物清稀。
- 咽喉檢查: 觀察咽喉部有無淋巴濾泡增生、扁桃體腫大,以及是否存在因鼻涕倒流引起的慢性咽炎症狀。
- 肺部聽診: 評估是否存在哮鳴音,以排除或發現合並哮喘的可能。
- 其他: 觀察患兒面部是否有「過敏性黑眼圈」(鼻眼周靜脈曲張)、「過敏性敬禮征」(經常向上揉鼻子導致鼻樑橫紋)等典型體征。
1.3 精準的輔助檢查:科學證據是基石
在臨床懷疑過敏性鼻炎時,輔助檢查是確診和明確過敏原的關鍵。
- 皮膚點刺試驗(SPT): 這是最常用、最經濟、最快速的過敏原檢測方法。許教授團隊會針對中國兒童常見的過敏原(如屋塵蟎、粉塵蟎、蟑螂、狗毛、貓毛、蒿屬花粉、豚草花粉、柏樹花粉等)進行測試。例如,一位家長帶著孩子從浙江趕來,孩子常年鼻塞流涕,經SPT檢測發現對屋塵蟎和粉塵蟎呈現強陽性反應,這為後續的治療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 血清特異性IgE抗體檢測: 通過抽血檢測血液中針對特定過敏原的IgE抗體水平。這種方法不受葯物影響,安全性高,適用於皮膚點刺試驗不方便或不適用的患兒。許教授會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檢測方法,有時兩者結合使用以提高診斷的准確性。
- 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細胞檢查: 雖不作為常規,但在鑒別診斷時有一定價值。
1.4 鑒別診斷:避免「誤診誤治」
許政敏教授特別強調鑒別診斷的重要性。兒童鼻部症狀復雜,需要與多種疾病進行區分:
- 普通感冒: 感冒通常伴有發熱、咽痛、咳嗽等全身症狀,病程較短(一般7-10天),且無明確的過敏原接觸史。而過敏性鼻炎則反復發作,持續時間長,症狀與過敏原接觸相關。
- 非過敏性鼻炎: 如血管運動性鼻炎、感染性鼻炎、葯物性鼻炎等。這些疾病的症狀可能與過敏性鼻炎相似,但病因和治療方法不同。許教授會結合病史、體檢和輔助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
- 鼻竇炎: 鼻竇炎常表現為鼻塞、流膿涕、頭痛、面部脹痛等,有時伴有發熱。通過鼻內窺鏡檢查和鼻竇CT掃描有助於鑒別。
- 鼻腔異物: 尤其在低齡兒童中,單側鼻塞、流涕(常為膿性、惡臭)要警惕鼻腔異物。
許教授的診斷哲學,就是通過嚴謹的邏輯推理、全面的臨床評估和科學的輔助檢查,確保每一個過敏性鼻炎的診斷都精準無誤,為患兒的後續治療奠定堅實基礎。
第二章:許政敏教授的階梯化治療策略——個性化與精準化
過敏性鼻炎的治療並非「一刀切」,許政敏教授倡導根據患兒的年齡、症狀嚴重程度、過敏原類型、合並症等因素,制定個性化的階梯治療方案。他強調,治療的目標不僅是緩解症狀,更是控制炎症,改善患兒生活質量,並預防疾病進展。
2.1 葯物治療:科學用葯,安全有效
葯物是治療過敏性鼻炎的重要手段,許教授在葯物選擇和使用上,始終堅持「最小有效劑量」和「長期規范用葯」的原則。
2.1.1 鼻用糖皮質激素:基石葯物
鼻用糖皮質激素是治療過敏性鼻炎的一線葯物,被認為是目前療效最佳的葯物之一。許教授指出,家長對「激素」常有誤解,但鼻用激素局部作用,全身吸收極少,安全性高,遠低於口服激素的副作用。常見的葯物包括:
- 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 適用於2歲以上兒童,每日一次。
- 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 適用於3歲以上兒童,每日一次。
許教授強調的正確使用方法:
「很多家長給孩子噴鼻用激素,姿勢不對,效果大打折扣。」許教授經常在門診中親自示範。他建議:
- 清潔鼻腔: 噴葯前先用生理鹽水清洗鼻腔,清除分泌物,確保葯物能充分接觸鼻黏膜。
- 噴葯姿勢: 患兒可取坐位或站位,頭稍前傾。將噴嘴對准外側鼻翼,避免直接噴向鼻中隔,以減少刺激和出血風險。例如,噴右側鼻孔時,用左手持葯,噴嘴朝向右側外眼角方向;噴左側鼻孔時,用右手持葯,噴嘴朝向左側外眼角方向。
- 吸氣配合: 噴葯時輕輕吸氣,幫助葯物進入鼻腔深部。
- 清潔噴嘴: 每次使用後擦乾凈噴嘴,並蓋好蓋子。
他常舉例說,一位來自安徽的8歲患兒,之前使用鼻噴激素效果不佳,許教授仔細詢問後發現家長噴葯姿勢錯誤,糾正後症狀明顯改善,這充分說明了規范用葯的重要性。
2.1.2 口服抗組胺葯:快速緩解症狀
第二代口服抗組胺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小的特點,主要用於緩解鼻癢、噴嚏、流涕等急性症狀。許教授強調,這類葯物不宜長期單獨作為主要治療,因為它們無法有效控制鼻腔炎症。
2.1.3 白三烯受體拮抗劑:輔助治療,尤其合並哮喘
孟魯司特鈉是常用的白三烯受體拮抗劑,適用於1歲以上兒童。它對鼻塞、夜間症狀有較好效果,尤其適用於合並哮喘或有哮喘風險的患兒。許教授認為,在過敏性鼻炎和哮喘「同氣道」理論下,孟魯司特在控制氣道炎症方面具有協同作用。
2.1.4 鼻腔生理鹽水沖洗:日常護理的基石
許教授反復強調鼻腔生理鹽水沖洗的重要性。這是一種安全、有效且無副作用的物理療法,能幫助清除鼻腔內的過敏原、分泌物和炎性介質,保持鼻腔濕潤,減輕鼻黏膜水腫,為葯物吸收創造良好條件。他建議:
- 沖洗頻率: 每日1-2次,急性發作期可適當增加次數。
- 沖洗方法: 使用專用洗鼻器,溫生理鹽水。患兒頭稍前傾,張口呼吸,將沖洗液從一側鼻孔注入,從另一側鼻孔或口腔流出。
- 沖洗時機: 葯物治療前沖洗,可提高葯物療效。
「洗鼻子就像刷牙一樣,是鼻腔的日常清潔,對預防和緩解症狀都有好處。」許教授形象地比喻道。
2.2 特異性免疫治療(脫敏治療):從根本上改變過敏體質
特異性免疫治療是目前唯一能夠改變過敏性鼻炎自然病程,並可能預防哮喘發生的治療方法。許政敏教授是國內推動兒童免疫治療的先行者之一。他指出,免疫治療並非適用於所有患兒,需要嚴格的適應症評估。
2.2.1 適應症:誰適合脫敏?
許教授認為,免疫治療主要適用於:
- 對單一或少數幾種過敏原(尤其是塵蟎)高度敏感,且症狀較重,常規葯物治療效果不佳或需長期用葯的患兒。
- 合並過敏性哮喘的患兒。
- 希望從根本上改善過敏體質,減少葯物依賴的患兒。
例如,一位來自上海郊區的10歲男孩,對塵蟎高度過敏,常年鼻塞、流涕,夜間睡眠差,嚴重影響學習。盡管嘗試了多種葯物,但效果不持久。經過許教授評估,建議其進行塵蟎舌下含服免疫治療。在經過3年多的規范治療後,男孩的鼻炎症狀基本消失,學習成績也顯著提高。
2.2.2 治療方式:舌下含服與皮下注射
目前主要有兩種方式:
- 舌下含服免疫治療(SLIT): 患兒在家自行操作,將葯液或葯片含於舌下,數分鍾後吞服。安全性高,依從性好,是兒童常用的方式。
- 皮下注射免疫治療(SCIT): 需在醫院由專業醫護人員操作。起效更快,但需定期注射,且有一定過敏反應風險。
許教授會根據患兒年齡、依從性、家庭條件等綜合選擇。他強調,無論哪種方式,都必須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並嚴格遵循治療方案,治療周期通常為3-5年。
2.2.3 治療效果與挑戰:堅持是勝利
免疫治療並非立竿見影,需要長期堅持才能看到效果。許教授常說:「脫敏治療是『馬拉松』,不是『百米沖刺』。」他會詳細告知家長可能出現的輕微不良反應(如局部瘙癢、腫脹),並指導如何處理。最大的挑戰是患兒及家屬的依從性。許教授團隊會定期隨訪,鼓勵家長堅持,並及時調整方案。
2.3 非葯物干預與環境控制:釜底抽薪,源頭治理
葯物治療和免疫治療固然重要,但許政敏教授認為,非葯物干預和環境控制是過敏性鼻炎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比葯物更為關鍵。
2.3.1 規避過敏原: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明確過敏原後,許教授會指導家長採取針對性的規避措施:
- 塵蟎: 這是中國兒童最常見的過敏原。許教授建議:使用防蟎床套、枕套;每周用55℃以上熱水清洗床上用品;保持室內通風乾燥,濕度控制在50%以下;移除地毯、厚窗簾等易積塵物品;定期吸塵(使用帶有高效過濾器的吸塵器);避免使用羽絨製品。例如,一位患兒的家長按照許教授的建議,將家裡的舊沙發換成皮質沙發,並嚴格執行防蟎措施,孩子的夜間鼻塞明顯減輕。
- 花粉: 在花粉季節,建議患兒減少戶外活動,特別是風大或晴朗的日子;外出時佩戴口罩、眼鏡;回家後及時更換衣物、洗頭洗澡,清除附著在身體上的花粉;關閉門窗,使用空氣凈化器。許教授會提醒家長關注當地的花粉預報。
- 動物皮毛: 如果孩子對貓狗等寵物過敏,最徹底的方法是避免接觸。如果無法避免,應勤洗手,避免揉眼揉鼻,並定期給寵物洗澡。
- 黴菌: 保持室內乾燥,及時清理衛生間、廚房等潮濕區域的霉斑。
2.3.2 改善生活習慣:健康生活,遠離過敏
- 均衡飲食: 許教授不主張過度忌口,除非明確對某種食物過敏。他強調均衡營養,增強體質。
- 適度運動: 鼓勵孩子進行適度體育鍛煉,增強免疫力,但要避開過敏原高發時段和場所。
- 充足睡眠: 保證充足的睡眠對孩子生長發育和免疫功能至關重要。
- 避免刺激物: 遠離二手煙、油煙、香水、消毒劑等刺激性氣味。
2.4 綜合管理與個性化方案:全周期呵護
許政敏教授的治療理念是「全周期管理」。他認為,過敏性鼻炎是一個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持續的關注。他會根據患兒的個體差異制定個性化方案:
- 年齡差異: 嬰幼兒鼻腔結構和生理特點與學齡兒童不同,用葯和護理需更加謹慎。
- 症狀特點: 間歇性鼻炎可能只需按需用葯,而持續性鼻炎則需要更長期的維持治療。
- 合並症: 合並哮喘的患兒,治療方案需同時兼顧上下氣道。
- 依從性: 針對依從性差的患兒,許教授會簡化治療方案,並加強健康教育。
這種綜合性、個性化的管理模式,是許政敏教授臨床經驗的智慧結晶,也是他幫助無數患兒改善生活質量的關鍵。
第三章:復雜病例的智慧管理——許政敏教授的挑戰與突破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許政敏教授遇到過許多復雜且具有挑戰性的兒童過敏性鼻炎病例。這些病例往往合並多種疾病,或對常規治療反應不佳,需要醫生具備高超的診療智慧和豐富的經驗。許教授總能抽絲剝繭,精準評估,並最終找到突破口,為患兒帶來希望。
3.1 鼻炎合並哮喘:上下氣道一體化管理
「過敏性鼻炎和哮喘是『同一氣道,同一疾病』的兩個表現形式。」這是許政敏教授反復強調的理念。在臨床中,約有20%-40%的過敏性鼻炎患兒會合並哮喘,而90%的哮喘患兒也伴有過敏性鼻炎。這種共病現象對診療提出了更高要求。
案例分析:
小佳,來自湖南長沙的7歲女孩,長期反復鼻塞、流涕、噴嚏,夜間睡眠時常出現喘息和咳嗽,尤其在接觸灰塵後加重。曾多次因喘息發作在當地醫院就診,被診斷為支氣管哮喘,但鼻炎症狀一直未得到有效控制。來到復旦兒科找到許政敏教授就診時,小佳的家長非常焦慮。
許教授在詳細了解病史和體格檢查後,發現小佳的鼻腔黏膜蒼白水腫,肺部可聞及散在哮鳴音。皮膚點刺試驗顯示小佳對屋塵蟎和粉塵蟎呈強陽性反應。許教授指出,小佳的鼻炎和哮喘是同一種過敏性疾病在不同部位的表現,必須進行一體化管理。
許教授的診療策略:
- 診斷明確: 明確診斷為「過敏性鼻炎合並支氣管哮喘」。
- 綜合治療: 針對鼻炎,給予鼻用糖皮質激素(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每日一次;針對哮喘,給予吸入性糖皮質激素(布地奈德吸入劑)和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孟魯司特鈉)。許教授特別強調,鼻用激素和吸入激素應同時使用,且要規范使用,不能因為症狀緩解就隨意停葯。
- 免疫治療: 考慮到塵蟎是主要過敏原且症狀嚴重,許教授建議進行塵蟎舌下含服免疫治療,從根本上改善過敏體質。
- 環境控制: 詳細指導家長如何進行家庭防蟎措施,包括使用防蟎床套、定期清洗床上用品、保持室內通風乾燥等。
- 定期隨訪: 建立長期隨訪計劃,定期評估症狀、肺功能和治療依從性,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在許教授的指導下,小佳的鼻炎和哮喘症狀都得到了顯著控制。夜間喘息和咳嗽明顯減少,鼻塞緩解,睡眠質量提高,學習注意力也更集中。家長感慨地說:「許教授不僅治好了孩子的病,更教會我們如何科學地管理過敏。」
3.2 反復感染的挑戰:是過敏還是感染?
有些過敏性鼻炎患兒,在鼻炎症狀的基礎上,還頻繁出現感冒、鼻竇炎、中耳炎等感染。這使得診斷和治療變得更加復雜。
案例分析:
小強,來自湖北武漢的5歲男孩,從幼兒園開始就反復感冒,每次感冒都拖得很久,常伴有流黃膿鼻涕和咳嗽。家長以為是孩子體質差,抵抗力弱。在當地醫院多次使用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甚至出現聽力下降的跡象。經朋友介紹,家長帶著小強慕名找到許政敏教授。
許教授仔細詢問病史,發現小強每次「感冒」初期都有鼻癢、打噴嚏、流清水鼻涕的過敏症狀,之後才逐漸出現流膿涕、咳嗽等感染表現。體格檢查發現小強鼻腔黏膜水腫,中耳檢查顯示有滲出性中耳炎。皮膚點刺試驗結果顯示小強對塵蟎和黴菌中度敏感。
許教授的診療策略:
- 明確診斷: 許教授判斷小強首先是過敏性鼻炎,由於鼻腔長期炎症和阻塞,導致鼻竇引流不暢,繼發細菌感染,並累及咽鼓管,引起滲出性中耳炎。
- 控制過敏原: 嚴格指導家長進行塵蟎和黴菌的環境控制。
- 抗炎與抗感染並重: 給予鼻用糖皮質激素控制鼻腔炎症,同時針對鼻竇炎和中耳炎給予足量、足療程的抗生素治療。對於中耳炎,許教授還建議耳鼻喉科會診,必要時進行鼓膜穿刺或置管。
- 鼻腔沖洗: 強調生理鹽水鼻腔沖洗的重要性,幫助清除鼻腔分泌物,改善鼻竇引流。
- 預防復發: 在感染控制後,繼續維持鼻用激素和環境控制,並考慮進行免疫治療,以減少過敏性鼻炎的復發,從而降低繼發感染的風險。
經過許教授的綜合治療,小強的鼻炎症狀得到控制,繼發感染的次數明顯減少,聽力也逐漸恢復正常。這個案例充分體現了許教授在復雜病例中,能夠透過表象看本質,抓住主要矛盾,進行系統性治療的能力。
3.3 治療依從性差與家長焦慮:醫患共築防線
兒童過敏性鼻炎是慢性病,需要長期規范治療。但許多家長因擔心葯物副作用、治療周期長、效果不明顯等原因,依從性較差,甚至自行停葯或頻繁更換醫生,導致病情反復。
案例分析:
小莉,來自四川成都的9歲女孩,患過敏性鼻炎3年,症狀時好時壞。家長對鼻用激素有很強的抵觸情緒,認為「激素不好」,經常自行減量或停葯。每次症狀加重時,又非常焦慮,帶著孩子四處求醫,嘗試各種偏方,但都收效甚微。
許政敏教授在接診小莉時,發現家長對過敏性鼻炎的認識存在諸多誤區,對規范治療缺乏信心。
許教授的診療策略:
- 耐心溝通與科普: 許教授花費大量時間與小莉的家長進行溝通,詳細解釋過敏性鼻炎的病因、發病機制以及鼻用激素的安全性。他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圖示,解釋鼻用激素局部作用、全身吸收微乎其微的科學原理,打消家長的顧慮。他還會強調,不規范治療的危害,如導致鼻甲肥大、鼻竇炎、中耳炎,甚至誘發哮喘。
- 建立信任: 通過多次隨訪,許教授用實際療效逐步建立家長對醫生的信任。他會詳細記錄每次用葯後的變化,讓家長看到孩子的進步。
- 簡化方案,提高依從性: 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盡量簡化治療方案,例如選擇每日一次的鼻用激素,並搭配生理鹽水鼻腔沖洗,讓家長更容易堅持。
- 心理疏導: 許教授也會關注家長的心理狀態,理解他們的焦慮,提供情感支持,並鼓勵家長參與到孩子的治療管理中來。
- 強調定期復診: 告知家長定期復診的重要性,及時調整方案,而不是等到症狀嚴重才來就醫。
在許教授的耐心指導下,小莉的家長逐漸接受了規范治療,並嚴格遵循醫囑。小莉的鼻炎症狀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活質量顯著提高。這個案例展示了許教授不僅是優秀的臨床醫生,更是卓越的健康教育者和心理溝通者。
第四章:超越葯物:許政敏教授的「全周期」管理與個性化治療理念
許政敏教授認為,兒童過敏性鼻炎的治療絕不僅僅是開葯,而是一個涵蓋預防、診斷、治療、康復、隨訪的「全周期」管理過程。他強調,要根據患兒的個體差異,制定個性化的長期管理方案,將葯物干預、環境控制、生活方式調整和心理疏導有機結合。
4.1 預防重於治療:早期干預的價值
許教授指出,對於有過敏家族史的高危兒童,早期干預尤為重要。雖然過敏性鼻炎難以完全預防,但通過以下措施可以降低發病風險或減輕症狀:
- 母乳喂養: 鼓勵母乳喂養,尤其在嬰兒早期,母乳中的免疫物質有助於建立健康的免疫系統。
- 健康飲食: 避免過度精細化飲食,增加膳食纖維和益生菌的攝入,促進腸道菌群平衡,可能對免疫系統有益。
- 避免早期接觸高致敏原: 對於有過敏家族史的嬰兒,應謹慎引入高致敏食物,但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逐步嘗試。
- 改善室內環境: 保持室內清潔乾燥,定期通風,減少塵蟎、黴菌等過敏原的暴露。
許教授常常強調:「預防是最好的良葯。如果能從源頭減少過敏原的暴露,很多孩子的過敏症狀就能減輕甚至避免。」
4.2 精準評估與動態調整:量體裁衣的治療方案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其過敏性鼻炎的表現、過敏原、合並症、對治療的反應都可能不同。許政敏教授在制定治療方案時,會進行精準評估並動態調整:
- 症狀評估: 採用視覺模擬評分(VAS)、鼻炎症狀評分(TSS)等工具,量化患兒的鼻部症狀嚴重程度,作為治療效果的客觀指標。
- 過敏原特異性: 針對不同的過敏原,採取不同的規避策略和免疫治療方案。例如,對塵蟎過敏的患兒,重點是室內環境控制和塵蟎免疫治療;對花粉過敏的患兒,則需在花粉季節加強防護。
- 年齡因素: 不同年齡段的兒童,葯物選擇、劑量、劑型以及給葯方式都有差異。例如,嬰幼兒可能更適合滴鼻劑或口服液,而大齡兒童則可使用鼻噴劑。
- 合並症: 如果合並哮喘、鼻竇炎、中耳炎、腺樣體肥大等,治療方案必須兼顧,進行多學科協作。許教授經常與耳鼻喉科、呼吸科的專家進行會診,共同為患兒制定最佳方案。
- 治療依從性: 許教授會根據患兒和家長的依從性,選擇最易於接受和堅持的治療方案,例如對於害怕打針的患兒,優先考慮舌下含服免疫治療。
例如,一位來自福建的4歲患兒,在當地被診斷為過敏性鼻炎並伴有腺樣體肥大,夜間打鼾嚴重。許教授在評估後發現,腺樣體肥大可能是由於長期鼻炎炎症刺激所致。他首先給予鼻用激素積極控制鼻炎,並指導家長進行鼻腔沖洗。經過一段時間的規范治療,患兒的鼻炎症狀明顯改善,腺樣體也隨之縮小,打鼾問題迎刃而解,避免了手術的風險。這體現了許教授對病情的整體把握和對治療策略的靈活運用。
4.3 心理疏導與家庭支持: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長期慢性疾病對兒童的心理健康和家庭關系都會產生影響。許政敏教授不僅關注患兒的生理健康,也重視他們的心理狀態和家庭支持。
- 減輕患兒心理負擔: 鼓勵患兒積極面對疾病,避免因鼻炎影響社交和學習。對於因鼻炎導致學習注意力不集中或情緒低落的患兒,許教授會與家長溝通,建議給予更多理解和支持。
- 緩解家長焦慮: 許多家長因孩子反復發作的鼻炎而感到焦慮、疲憊甚至絕望。許教授會耐心傾聽他們的擔憂,提供專業的解釋和積極的展望,幫助家長樹立信心,成為孩子治療過程中的「盟友」。
- 建立醫患信任關系: 許教授以其親和的態度和專業的知識,與患兒和家長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這對於長期疾病的管理至關重要。他鼓勵家長記錄孩子的症狀變化、用葯情況和疑問,並在復診時進行充分溝通。
這種「全人」關懷的理念,使得許政敏教授的治療不僅僅是醫學上的干預,更是對患兒和家庭的全面支持,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疾病帶來的挑戰。
第五章:經驗鑄就未來:許政敏教授談兒童過敏性鼻炎治療進展與預防新趨勢
作為兒科過敏領域的專家,許政敏教授不僅深耕臨床,更緊密關注學科前沿,積極參與學術交流,將最新的科研成果應用於臨床實踐,並對未來的發展趨勢有著獨到的見解。
5.1 治療新進展:精準醫學與生物制劑
隨著醫學科技的飛速發展,兒童過敏性鼻炎的治療也呈現出新的趨勢:
- 精準醫學: 許教授認為,未來過敏性鼻炎的治療將更加註重精準醫學。通過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技術,深入了解每個患兒的過敏機制和個體差異,從而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例如,通過基因檢測預測患兒對特定葯物的反應,或者篩選出更適合免疫治療的患兒。
- 新型生物制劑: 針對傳統治療效果不佳的重症過敏性鼻炎和哮喘患兒,生物制劑(如抗IgE單克隆抗體奧馬珠單抗)已在成人領域取得突破,並逐漸應用於兒童。許教授指出,雖然目前在國內兒童過敏性鼻炎中的應用尚不廣泛,但其在難治性哮喘合並鼻炎的治療中已顯現出巨大潛力,未來有望為更多重症患兒帶來福音。
「這些新進展為我們提供了更強大的武器,但核心仍是基於精準診斷和個體化評估。」許教授強調。
5.2 預防新趨勢:早期干預與環境暴露調控
許政敏教授對過敏性疾病的預防研究投入了大量精力,他認為,預防的重心將從「避免」轉向「調控」,即在合適的時機、以合適的方式,讓機體適度接觸某些物質,從而建立免疫耐受。
- 早期生命階段干預: 關注妊娠期、哺乳期及嬰兒早期(「生命早期1000天」)的母嬰健康。例如,研究發現孕期和哺乳期母親均衡飲食,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以及嬰兒早期適度接觸微生物(如通過自然分娩、母乳喂養、減少過度清潔等),可能有助於降低過敏風險。
- 益生菌與腸道菌群: 腸道菌群與免疫系統發育密切相關。許教授關注益生菌在預防過敏性疾病中的作用,雖然目前尚無確切證據推薦常規使用益生菌預防過敏,但相關研究正在深入進行。
- 室內環境微生態: 除了規避過敏原,如何通過改善室內微生態,如增加微生物多樣性、降低內毒素水平等,來影響兒童免疫系統的發育,也是未來的研究方向。
許教授指出,未來的預防策略將更加精細化,不再是簡單的「隔離」,而是通過科學手段,幫助兒童建立健康的免疫平衡。
5.3 展望未來:多學科協作與智慧醫療
許政敏教授認為,兒童過敏性鼻炎的未來診療將更加強調多學科協作和智慧醫療的應用。
- 多學科協作: 過敏性鼻炎常合並多種疾病,需要兒科過敏專科、耳鼻喉科、呼吸科、皮膚科、營養科、心理科等多學科專家共同參與,為患兒提供全面的診療服務。例如,對於合並嚴重腺樣體肥大或鼻竇炎的患兒,需要耳鼻喉科醫生評估手術指征;對於合並重症哮喘的患兒,則需要呼吸科醫生協同管理。
- 智慧醫療與大數據: 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建立兒童過敏性疾病的資料庫,分析發病趨勢、過敏原分布、治療效果等,為臨床決策提供支持。例如,通過智能穿戴設備監測患兒的睡眠質量、呼吸情況,結合環境數據,進行預警和管理。此外,線上問診、遠程醫療也將為偏遠地區的患兒提供便利。
「我們希望通過不懈的努力,讓每一個過敏的孩子都能得到及時、規范、有效的治療,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許政敏教授充滿信心地說。
結語:許政敏教授的醫者仁心與專業傳承
兒童過敏性鼻炎的診療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它不僅考驗著醫生的專業技能,更考驗著他們的耐心與責任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許政敏 兒童過敏性鼻炎治療經驗,是其數十年臨床實踐的智慧結晶,更是他醫者仁心與人文關懷的生動體現。他以嚴謹的科學態度、精湛的醫療技術和真誠的醫患溝通,為無數患兒帶來了健康的希望,也為我國兒科過敏性疾病領域的發展樹立了標桿。
從精準的診斷、個性化的階梯治療,到獨具特色的免疫治療,再到細致入微的非葯物干預和環境控制,以及對復雜病例的巧妙化解,許教授的診療體系全面而深入。他不僅治病,更注重健康理念的傳播,讓家長從被動接受治療轉變為主動參與管理,真正成為孩子健康的守護者。
展望未來,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以及許政敏教授及其團隊的持續探索,我們有理由相信,兒童過敏性鼻炎的防治將迎來更多突破。而許教授的寶貴經驗和理念,也將繼續指引著更多的醫務工作者,共同為孩子們的健康呼吸保駕護航,讓每一個「鼻炎寶寶」都能擁有一個沒有「鼻涕困擾」的明亮未來。